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川大锦江学子也“追星”
5月14日下午,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举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报告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常务副所长,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参与者、亲历者陈俊祥研究员以“原子情怀历久弥香”为题,带来了一场洗涤心灵、催人奋进的报告,讲述了奉献的一代人感人至深的故事,令现场师生为之动容、深受教育。校领导、校长助理,各单位负责人,全体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代表聆听报告,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88岁的陈老精神矍铄、神采熠熠,他用生动朴实的语言、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年轻时候唱着二郎山的歌进军西藏,后来去到了遥远的地方。当时吃了一点苦,现在回忆起来还有点香……”陈老打开话匣子,娓娓道来:上世纪50年代,面对核大国的威胁,我国下定决心研制自己的“两弹”,1958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成立;1963年大部队迁到青海金银滩草原,先后成功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1969年,中物院迁至川北深山,上万名科研工作者在四川继续踏上核武器研究之路……当年科研环境艰苦,生活环境也十分艰辛,他们自己开荒种菜,赶场要跑15公里;若是突发疾病,山里缺医少药,得颠簸50公里才到医院;山沟里缺老师,下一代的教育令人发愁;工作时一所到二所,讨论两小时,来回跑三天……
中国的核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是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隐姓埋名人“献青春、献儿孙、献终生”、“舍小家为国家”换来的。
大力协同 勇于登攀
中国核盾牌是怎样铸出来的?陈老概括为:“再一再二被挑战,有三有四下决心,五九六逼上梁山,七八九巨大成功”。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国力薄弱,面对美国的封锁和中苏关系的破裂。陈老说,要想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真是太困难了,“起步只有两个科室,邓稼先领导的理论研究室靠着3本书起家;陈能宽带头的实验室,就靠1把铝壶做实验……”。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为科研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信心,科研工作者们在张爱萍将军激情澎湃的动员诗词感染下,聚集在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的周围,继续开启核武器研发。
历经各种艰难,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陈老回忆起当时欢庆的情景,话语中无比自豪,他说,中国从此扬眉吐气了!话音刚落,在场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又迅速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1967年6月17日,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氢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两弹引爆新时代”,开辟强军壮国的新纪元,树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座里程碑。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讲座最后,陈老深情寄语锦江师生:“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日出东方,温暖永远不会变,海纳百川,信仰奔腾在血脉。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勇于创造灿烂的明天。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努力加油吧!怀着美丽的梦想,超越!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翔!”
两个半小时的报告,现场师生跟随陈老的思绪一起重温我国核事业难忘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工作者们的感人事迹,大家听得聚精会神,无不被陈老及老一辈科学家崇高的爱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心及为中国核事业奋斗终身的壮志豪情所感动。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校党委书记林红教授在总结讲话中说,感谢陈老为我们带来的一场洗涤心灵、激发斗志、极具感染力的报告。“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她希望全体党员和师生们以此次报告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优良品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树立恪尽职守、一往无前的斗志,在学校发展建设中展才华、立新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川大锦江师生也“追星”
报告会结束后,师生们仍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中,纷纷上前与心目中最闪亮的星——陈老合影,讲述自己的思与悟。
马克思主义学院葛倩老师感慨:“陈老八旬高龄,因病带着留置针给我们做报告,让我深受感动、由衷钦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提到的将‘青春留给草原,儿孙献给大山’的奉献精神。我们党的百年辉煌,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无数家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坚强组织,才有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报效祖国、奉献祖国。这是双向互动的结果。我认为‘舍小我,成大我,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不计个人得失’是每一个青年应该学习并传承的宝贵精神。”
文学与传媒学院朱兰欣同学说:“在陈老身上,我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那股韧劲:众志成城集体攻关,以身许国无私奉献。陈老用他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不负时代、不负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做出我们青年人应有的贡献。”
记者 王潇 先蓓蕾